close

果醬化  

手工皂變成果醬狀!?是果凍效應嗎?非也~非也!

 

 果凍效應:

手工皂在保溫的時候,溫度過高導致皂體"暫時性透明化"

溫度下降之後,透明化也隨之消失。

(乳皂和豆漿皂的皂體中心的顏色會變深)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果醬效應:

手工皂在拿出保溫箱之後,"持續性透明化"

如照片所示,皂體呈現透明且濕軟的果醬狀

即使重新熱製,也無法消除。

 

為什麼會寫這篇果醬效應的文章咧?

PTT手作板板友的薑皂出現果醬化

到底發生什麼事了?? 要怎麼辦呢?

我沒遇過,實在是給它很好奇捏!

也來跟著動動腦啦

 

推理 1. 會不會用到氫氧化鉀了?

鉀皂熟成透明化之後很像果醬

不過原PO很肯定當初用的是氫氧化鈉

(換下一個)

 

推理 2. 水分太多?

適量的 水+皂 再熱製,也會呈現果醬般的濕軟

看一下原文,人家原PO也才用2倍多的薑汁冰

之前我用4倍水下去做皂也沒這樣

 (再換下一個...)

 

最近的問題油品事件給了萊克兔一個提示...

 

推理 3. 手工皂果醬化的原因:鹼量不足 & 壓力 

問題油品有什麼問題?

很簡單,它讓你算的皂化價不對!

最近發生問題的橄欖油,被爆摻了棉籽油

棉籽油的皂化價0.138,而橄欖油的皂化價0.136

以皂化價0.136 去計算橄欖油皂所需要的鹼重

但實際上那是棉籽油呀~~~
如果皂化價又比平均值的0.138還要高的話...
不就很類似減鹼了嗎?

原PO的皂剛好用了大量的橄欖油

     條件符合!

 

如果油的純度沒問題,但還是出現了咧?

要記得1點:皂化價是"平均值"

平均值取樣的data可能有高有低

即使油的純度沒問題

剛好這批油的皂化價高於平均值

這種情況也不是不可能的喔!

千萬不要拿這點去質疑油質,會被打槍滴

 

再來是"壓力":

又跟壓力有什麼關係咧?

鹼量不足或是攪拌不夠,容易讓皂油水分離

Wama懷疑是壓力造成原本應該要油水分離的皂

因為壓力的關係,讓油水無法分離,形成油包水、水包油的現象

呈現在皂體上的就是"果醬化"

(例如說:用電鍋蒸皂常常會有果醬化的問題)

瀕臨油水分離的皂+高溫+壓力 = 果醬效應!

總之,恰恰好落在甜蜜點,平常不出現的都來了

講一堆沒人信,用實驗給它證明一下理論

Step1. 首先,重現果醬化的手工皂:

方法 a. 用廉價的橄欖油作皂

以冷製法將皂液trace →入模倒滿→包保鮮膜→保溫24hrs

出來就是果醬化的皂啦

 

方法 b. 用正常的油,減鹼15%+包膜加熱,也是得到果醬皂

果醬化01

有沒有像鉀皂? 這是果醬化的鈉皂啦XD

 

Step2. 讓果醬皂還原成正常的手工皂:

鹼不夠在作怪,就加鹼來補救

要補多少鹼呢?

先補個10%左右的氫氧化鈉,不夠再加

補加的氫氧化鈉,一樣要加點水溶化

透明果醬皂和氫氧化鈉水溶液混合,變成不透光的油膏狀皂團啦

果醬化02

有沒有和油水分離的皂一樣?你看吧~你看吧~

 

 

趁皂還軟軟的,壓入模中,包上保鮮膜,用蒸鍋加熱

蒸到皂體呈現透明果醬,再攪一攪,等待冷卻

Q.怎麼知道追加的鹼已經夠了呢?

A.觀察攪拌棒上附著的皂冷卻之後的狀況

   → 冷卻後,硬化 → OK

   → 冷卻後,軟軟的 → 再追加氫氧化鈉溶液

果醬化03

 

熱呼呼的皂開始冷卻下來,果醬的部分就隨著消失囉

果醬化04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萊克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